陜西省僑聯“僑界風采”人物
醫者仁心 情系歸僑僑眷 慈善幫扶群眾
——專訪渭南脊柱康復醫院院長趙哲勛
在渭南市臨渭區的渭南脊柱康復醫院門前,掛著一個“僑愛心醫院”的牌匾,緣何要單獨掛這樣一個牌子,這還要從院長趙哲勛說起。
趙哲勛是渭南脊柱康復醫院的院長,澳大利亞僑眷,同時也是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陜西省僑聯青年委員會常務理事,渭南市“僑愛心”志愿者服務隊隊長。
他是“中醫骨診療法”傳承人,深受患者信賴。
趙哲勛出生于1974年,從天津中醫學院畢業回到渭南,從事醫療工作已有20余年。趙哲勛從醫是受其父熏陶,其父親趙安邦是渭南有名氣的老中醫,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血脈相傳,父子二人骨子里都流動著從醫者的血液。趙哲勛是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骨診療法”第20代傳承人?!爸嗅t骨診療法”即“摸骨治病”,是中醫學的精髓之一。在長期的疼痛、中醫、康復理論研究、臨床總結和不斷探索中,趙哲勛秉承中醫整體觀念,四診合參,創立“五步診療法”,主治頸椎病、腰椎病、椎間盤突出等脊柱相關疾病。
在患者眼里,趙哲勛醫術高超、醫德高尚。在渭南,有頸肩腰腿痛之類疼痛疾病的,許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渭南脊柱康復醫院,想到趙哲勛。
“謝謝你,趙大夫!要不是你給我免費治療,我真不知該咋辦?!庇幸晃?0多歲的患者是臨渭區孝義鎮人,患腰椎間盤突出多年,因家里貧窮無錢醫治,治病的事便一拖再拖,后發展成走路都要人攙扶。后來,他知道渭南脊柱康復醫院有民政局的項目支持,可以免費為貧困戶看病,便在家人的陪同下前來治療,經過趙哲勛的精心治療,她的病情得以好轉。
“僑愛心”志愿者服務隊走村入戶
為群眾義診
“作為一名醫生,我覺得除了要有醫術和醫德,還應該有義務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在我擅長的領域,為更多人提供幫助是讓我快樂的事?!壁w哲勛說,“作為僑眷,以自己微薄之力,對歸僑僑眷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僑聯一起為群眾義診,提供醫療服務,這些也都是我應該做的事?!?br/> 趙哲勛熱心僑聯公益事業,從2012年至今,多次參加渭南市僑聯組織的送溫暖下鄉便民義診活動,對歸僑及僑眷重病患者和留守老人開展上門義診活動,提供醫療救助服務。2014年10月,他得知一位蒙古歸僑患腰椎病癱瘓在床,隨即多次上門免費診治,像這樣的事例近年來累計已出診達30余次;他關心歸僑僑眷健康,2016年在其醫院掛牌“僑愛心”,對就診的歸僑僑眷患者實行免掛號、在醫保合療的基礎上給予5%的優惠政策;他成立“渭南市僑聯僑愛心志愿者義診服務隊”,帶領團隊多次上門義診巡診,2019年3月8日,同渭南市僑聯一起在白水縣史官鎮豐樂村為貧困群眾義診,2020年4月27日、7月9日,在華州區柳枝鎮、蓮花寺鎮為貧困群眾義診;多年來在大荔、白水、臨渭區等地,為歸僑僑眷進行脊柱健康普查三十余次。
醫德為品,醫術為質。2018年8月,趙哲勛被評為“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他有仁者之心,也有慈善之舉。
組建“脊柱健康志愿者服務隊”
積極參與社會慈善公益
從醫20多年來,從開診所到辦醫院,趙哲勛堅持為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免收掛號費;遇到生活困難的病患,他堅持提供免費治療;他走村入戶為群眾義診,惠及群眾2萬余人次;他還開辦脊柱健康公益講座,為貧困學生捐款,成為渭南市慈善協會理事并積極參與慈善事業。
隨著交談的深入,趙哲勛和記者說起了一個深藏心底的記憶?!拔覀冞@個年齡的人小時候經常吃饃夾辣子,記得有一次我把饃吃了一半兒就扔了,正在我準備去玩的時候,一回頭卻看到坐在院子里的奶奶緩緩起身,把我扔掉的半個饃撿了起來,她對著饃吹了幾下然后又慢慢吃了起來?!壁w哲勛說,“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也許只是覺得我不應該扔那半個饃,長大后才明白,只有體會生活的不易才能知道珍惜生活。明白這個道理后,我始終要求自己不能浪費?!?br/> 趙哲勛告訴記者:“我從小生長在農村,曾經看到過有些患者為了看病賣牛、賣糧,日子過得很艱難。奶奶撿饃那件事讓我懂得了要珍惜生活,也在我心里種下了幫扶困難群眾的種子,加上我出生在中醫家庭,因此我立志學醫,給人治病,幫人解難?!闭f到這里,趙哲勛的語氣有些哽咽,他的眼里泛起了淚花。趙哲勛說:“過去做善事比較零散,加入慈善協會后,覺得找到了組織,有一種找到家的感覺?!睋私?,趙哲勛自從加入渭南慈善協會后,資助了兩名貧困學生,還向慈善協會捐款用于教育和醫療幫困?!斑@些善舉我都會一直堅持下去?!壁w哲勛說。
有人說善良是一種選擇,選擇善良的人,其實選擇的是一種生活態度?!拔医洺:蛦T工說,慈善是每個人應該做的事,如果有能力有條件,就應該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做一個有溫度的慈善人?!痹谮w哲勛的鼓勵下,醫院多名醫護人員自愿加入渭南慈善協會的志愿者行列,并成立了“渭南脊柱康復醫院脊柱健康志愿者服務隊”,為群眾普及健康知識,醫院內熱心公益蔚然成風,讓更多的人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趙哲勛在醫學上刻苦鉆研,為患者解除病痛,情系歸僑僑眷,幫扶困難群眾,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位醫者的高尚品格。近年來,先后被授予“中國特技名醫”、“國際脊柱好專家”,獲得“弘揚中醫藥事業杰出貢獻獎”等榮譽。 華商報記者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