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月10日,清華大學“飲水思源,服務社會”優秀學生培養計劃(以下簡稱“思源計劃”)第二十一期實踐支隊赴陜西省延安市、榆林市開展“本土情懷”社會實踐活動。支隊成員扎實開展支教幫扶,與中學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沉浸式體驗基層教育;在調研走訪中增進對國情社情的了解,以青年視角記錄鄉村振興故事;參訪紅色教育基地和革命舊址,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深耕支教沃土,踐行助人初心
教育是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基石?!八荚从媱潯钡?1期學員于8月1日至8月7日在榆林市佳縣中學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支教活動,通過高考科目講授、通識課程拓展、課后答疑交流、共辦主題音樂會等形式,深入走進佳縣中學高三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有效解答同學們學習發展方面的困惑,幫助優化學習方法、重拾學習信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支隊成員站上三尺講臺
佳縣中學是佳縣唯一一所普通高中,2021屆高考考生168人,本科上線48人。立足中學實際情況和需求,支隊成員以備課組為單位,針對語文、數學、外語、理綜、文綜等高考科目及通識課程制定了嚴謹詳實的教學計劃,并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結合個人學習方法、備考經驗與應試技巧進行細致全面的備課,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堂帶進佳縣中學新高三年級的六個班級。課堂上,同學們積極配合、反響熱烈,展現出樂學向上的積極狀態。
課后答疑與互動交流
針對佳中學生學科基礎薄弱、知識體系欠缺等問題,支隊成員充分利用課間和晚自習時間為同學們開設答疑坊,創新嘗試英語特色“集中講座”。同時,為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增進師生互動交流,支隊成員通過“水木信箱”匿名收集各班同學們的困惑和愿望,并予以解答或實現。另有十余名支隊成員兼任各班的“帶班小導”,在緊張密集的課程學習之余,帶領同學們開展豐富多彩、別開生面的集體建設活動,有效提升班集體凝聚力,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紐帶。
“清·佳”主題音樂會現場
支隊成員也與同學們共同策劃并舉辦了“千山九曲,源聚萬里——‘清·佳’主題音樂會”?;顒蝇F場,支隊全員合唱《東方紅》,在這一偉大頌歌的誕生地,向那一抹喚醒華夏奮起決心、照亮民族前行方向的東方的鮮紅致以崇高敬意。精彩紛呈的歌舞節目和互動游戲也引起現場陣陣歡笑,為在佳縣中學的支教生活畫上圓滿句號。
與班級同學合影
為期一周的支教生活帶來的不僅有不舍的牽掛,更有切實的行動和深刻的思辨。針對支教期間發現的宿舍住人過多、沒有風扇和窗簾、學生洗澡難等問題,支隊成員將助人初心落到行動,成立“權益小分隊”,以科學數據為支撐撰寫提案,積極對接校方。此外,為實現對佳中學生的持久激勵,支隊成員策劃并立項了“源夢清佳”長期對接交流志愿項目,未來將以書信、專題視頻等形式向同學們持續傳遞正確的學習理念與方法。支隊成員也跳脫出短期支教“憐”與“哀”的情感范式,嘗試深入理解同學們出生、成長的這片黃土地,真正與學生共情、與鄉村共情。電機系2021級本科生沈炎在支教結束后感嘆道:“旁人只能盡力拓寬一點河道,想要蓄足水力噴薄而出,還得靠自己去筑那道堤壩?!钡徽撐磥砻\如何,佳縣中學的同學們或許會永遠記得,有人曾和他們一起,在這片黃土地上“播種太陽”。
問道基層治理,探秘鄉村振興
陜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農村人口占比高。圍繞新時代陜北地區的基層治理和農村發展主題,支隊成員于延安實踐期間先后與延安新區管委會和安塞區政府進行了座談交流;在佳縣中學支教期間,利用課余時間分別從產業振興、生態和文化振興、人才和組織振興角度,深入鄉村一線調研發展現狀,并與當地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重點企業展開座談交流。
與延安新區管委會座談交流
在與延安新區管委會的座談會上,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高建中詳細介紹了延安新區的建設原理、所遇難題、解決辦法和取得的建設性成果。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就支隊成員提出的新區建設招商引資方式、房地產項目運作流程等疑問,給出了深入淺出的解答,引導同學們更加系統深入地認識延安新區。
與安塞區政府座談交流
在與安塞區政府的座談會上,安塞區區長、清華大學2007級工物系校友李延武向支隊成員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也是為民服務的主戰場;希望同學們走進基層,走進田間地頭,在實踐中探索學習、總結經驗,提高踐行能力、共情能力、服務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學校豐富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在科研創新、社會工作、志愿服務中汲取多方知識,總結經驗,充實頭腦,錘煉自我。清華大學黨委學生部教師范舒瑞對安塞區支持和幫助“思源計劃”學員開展實踐調研表示感謝,并希望同學們此行在了解安塞區發展建設成果的同時,厚植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牢記自己在安塞的所聞所思所想。
產業振興組調研紀實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佳縣,產業振興組成員先后前往了木頭峪村、泥河溝村等產業示范地進行調研,深入了解佳縣鄉村產業的種類特點、現存問題以及發展規劃;除此之外,產業振興組還與平安產險佳縣支公司、佳縣財政局等單位進行座談,對生豬“期貨、保險、財政貼息、擔保、銀行”五位一體幫扶項目、紅棗“保險、財政貼息、擔保、銀行”項目等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項目進行深入交流,搜集促進當地農村產業振興的相關政策和舉措。綜合來看,佳縣最具獨特優勢的依然是紅棗產業,如何以紅棗產業為核心,延伸全產業鏈,筑牢產業振興的基礎,打造品牌、加強宣傳,幫助產業“走出去”,將是佳縣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生態和文化振興組調研紀實
生態和文化振興組則將目光聚焦于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改善和文化發展,小組成員前往金沙灣濕地公園、黃河濕地公園等生態修復公園,與生態環境局佳縣分局和生態保護相關企業進行座談,深入了解佳縣當前生態環境治理的現狀、重點和發展目標;另一方面,他們也參訪了燕翼堂義塾、東方紅文化產業園等地,調研當地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發揚、保護情況,探尋新時代下文化發展的新路徑。只有回首與展望并進,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振興鄉村文化,幫助農民樹立發展信心、振奮精神,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人才和組織振興組調研紀實
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量。為全方位了解佳縣人才和組織振興的發展,人才和組織振興組前往佳縣鄉村振興局、佳縣團縣委等政府部門,對佳縣縣級政府部門就如何吸引人才、如何指導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工作展開調研和交流,從宏觀政策上理解佳縣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的舉措;同時也前往金沙灣社區、赤牛坬村等村莊和移民社區,調研當地基層治理體系和服務體系以及人才引入情況和激勵制度,并針對當地實際情況與基層干部進行研討。成員們發現佳縣存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人才緊缺問題。結合鄉村現狀,從“人才培養”入手推動人才振興是一條必由之路,而如何讓更多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使得人才數量、結構和質量能夠滿足鄉村振興的需要則是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有了人才的支撐,鄉村振興才能實實在在地發生在祖國大地上。
賡續紅色血脈,堅定理想信念
為深入學習陜北地區的革命歷史,厚植紅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實踐支隊前往棗園革命舊址、梁家河村、中共綏德地委舊址、郝家橋村等地,收獲了對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等紅色精神文化的全新感悟和理解。
參訪棗園革命舊址
“黑夜棗園燃烈火,驚濤窯洞挽狂瀾?!睏棃@革命舊址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處,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期間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共“七大”。支隊成員參觀了黨中央的辦公場所舊址、部分領導人的住所舊址及其他場地,零距離感受當年工作生活的艱苦環境。黨中央在此的奮斗歷程時刻告誡同學們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接續奮斗。
參訪梁家河村
“不要小看梁家河,這里是有大學問的地方?!?/span>牢記習總書記的教誨,支隊成員來到了梁家河村。梁家河位于延安市延川縣,是總書記下鄉做知青的地方,也是總書記學習成長的地方。支隊成員先后參訪了梁家河村史館、總書記故居等地,親身感受總書記當年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感悟梁家河村的巨大變化??倳浽诹杭液哟宓慕洑v時刻激勵著支隊成員扎根基層沃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與綏德縣政府座談交流
在綏德縣,支隊成員與綏德縣政府文旅和黨史工作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副縣長李光輝對“思源計劃”實踐支隊的到來表示歡迎,并向支隊成員介紹了綏德縣紅色旅游資源的發展成果。文旅部門負責人表示,發揚和保護綏德縣紅色革命文化是文旅工作的重中之重。黨史辦負責人表示,綏德的黨史研究仍需重視和支持,未來將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黨史宣傳工作的優化創新。座談結束后,支隊成員前往郝家橋村進行村史館參訪和入戶調研,了解郝家橋村的發展歷程,關注村民的家庭生活,將村民生活變化與時代發展緊密連接,感悟郝家橋村在黨的領導下的偉大歷史變遷。
清華大學“飲水思源,服務社會”優秀學生培養計劃于2001年設立,以“為未來中國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服務奉獻精神的領軍人物”為使命,每年從大一年級學生中選拔近40名綜合素質突出的學生,開展貫穿本科四年的培養。社會實踐是“思源計劃”的重要培養環節。